新闻动态
印度人最大的无奈,印度2024年进口中国商品,金额高达8580亿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8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02
 

印度,号称“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”,梦想着成为全球制造业的“新星”,但现实却狠狠打了它的脸。2025年,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膨胀到7300亿元人民币,每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值高达8580亿元,而自己出口到中国的却只有区区1280亿。这种经济上的“入不敷出”,让印度人深感无奈,却又毫无办法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

先说点眼前的事儿。2025年,全球经济正在经历快速重组,各国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新定位。作为亚洲两个体量巨大的经济体,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本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典范,但如今却成了单方面倾斜的局面。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,中国赚得盆满钵满,印度却被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
往前看看,印度的贸易失衡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。过去十年间,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总额已经高达6万亿元人民币,折算下来约有八千多亿美元。这么大的“窟窿”,让印度的经济学家和政界人士焦头烂额,却始终找不到填补的办法。这些年,印度一直试图通过“印度制造”计划来改变这种局面,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。

更讽刺的是,印度不仅没能摆脱对中国商品的依赖,反而越陷越深。无论是电子产品、化工品,还是机械设备和消费品,大量印度市场中的“日常必需品”都来自中国。换句话说,如果印度人一天不从中国买东西,他们的生活可能就会乱套。

一、“振兴印度制造”为啥没振兴起来

说起“印度制造”,这可是莫迪政府喊了快十年的口号。2014年,这个计划刚提出时,印度上下是充满期待的,目标是把印度变成下一个“世界工厂”。但十年过去了,印度的制造业不仅没能崛起,反而陷入了低端化的泥潭。

问题在哪儿呢?首先,印度的基础设施实在是个短板。工厂需要电力,印度的电力供应却不稳定;工厂需要运输,印度的公路和铁路却常年堵得一塌糊涂。再加上政策的不确定性,外资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,往往是“来了又走”。小米、OPPO这样的中国企业,曾经看好印度市场,但随着政策风向变了,印度政府开始用各种名义打压这些企业,它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了。

更重要的是,印度的工人技能水平普遍偏低。制造业需要技术工人,而印度的教育体系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。很多工厂只能招募低技能工人,结果生产效率低下,产品质量也不过关。与其买印度本土的产品,印度人自己更愿意买中国制造,因为质量好、价格还便宜。

二、外资撤离,雪上加霜

这些年,印度的营商环境问题屡屡被国际社会诟病。行政效率低下、政策朝令夕改、税收负担重,这些问题让外资企业望而却步。尤其是疫情后,印度为了保护本土企业,开始对外资企业“开刀”。结果,像沃尔玛、亚马逊这样的巨头企业都开始减少在印度的投资。

外资的撤离,不仅让印度失去了一大批就业机会,也让它的制造业发展更加举步维艰。原本,外资企业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,但现在这些机会都没了。失去了外资的支持,印度的制造业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,根本没有能力与中国竞争。

三、印度的外汇危机,还能撑多久

印度的外汇储备一直很紧张,这也是它无法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原因之一。印度的外汇收入主要靠两件事:一是劳务出口,尤其是那些在中东打工的印度人;二是借钱,主要是从欧美国家借的外债。但这些外汇并没有被用来发展制造业,反而大部分都用于弥补贸易逆差和购买石油等必需品。

如今,印度的外债规模已经高得惊人,而外汇收入却没有明显增长。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,印度很可能会陷入外汇危机。一旦外汇储备耗尽,印度将不得不减少进口,这对它的经济无异于釜底抽薪。

四、中印贸易,合作还是博弈

说到底,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,而是一场复杂的经济博弈。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贸易中占据优势,靠的是强大的制造业和完善的供应链。而印度想要逆转这一局面,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。

有人说,印度可以效仿中国当年的发展模式,通过大力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来实现工业化。但问题是,印度的政策往往是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,缺乏长期规划。与其把精力放在打压外资企业上,印度更应该思考如何借助外资来推动本土产业升级。

印度的经济困境,说到底是自身发展模式的问题。靠喊口号和搞短期政策,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有人说,印度如果能够放下对外资企业的敌意,专注于改善营商环境和提升工人技能,它的制造业或许还有希望崛起。但如果继续走这条老路,恐怕未来的贸易逆差只会越来越大。